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不忘初心
隆德县红堡村党支部书记杨耀文——
心中有民才能无惧无畏
2019-05-06 06:39:02   
2019-05-06 06:39:02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“今年是我当村干部整30年,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尝过,但我认定只要心里装着村民,我什么都不怕。”4月25日,55岁的隆德县观庄乡红堡村党支部书记杨耀文说。

  1989年2月1日,是杨耀文生命中难以忘却的日子。那一天,他“临危受命”,开始担任红堡村村委会主任。此前,杨耀文是村委会副主任,当时红堡村因为淌水问题和邻村发生矛盾。“村干部不担当,没有撑头人,村民罢工,反映到乡上,仓促之中我接手村委会主任一职。”杨耀文说。

  他上任后征求村民对水源分配的意见,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向乡党委反映红堡村的合理诉求,与邻村达成和解,妥善解决了危机。这件事情的妥善处理让年仅25岁的杨耀文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尊重,那一年他被正式任命为红堡村村委会主任。

  杨耀文上任后烧起的“第一把火”,是换掉了几个年龄大、怕担事的村小组队长。“惹不了人就办不成事,也不能真正让村里发展起来。”他说。随后他成立村规民约议事小组,凡有需要商议的大事集合村民代表商议。上任时间不长,杨耀文就为村民办成了一些延宕已久的事情,村民都夸这个年轻小伙子“攒劲”。

  修学校是杨耀文上任后烧起的“第二把火”。当时,红堡村小学条件极差,屋破墙塌。“床周围连一张纸都糊不住。”杨耀文回忆。当时县上先后派来的几位教师到此任教,但老师们都因条件落后相继离开。

  教育是山区儿童离开大山、实现梦想最有效和最牢靠的途径,杨耀文深知这一点,于是他挨家挨户向村民收取“教育经费”。“按人头收钱,一人收4元钱,一共8760元,我把这笔钱交到县文教局,表达了红堡村老百姓对修缮学校的意愿,请县上予以支持,向村里派遣老师。”杨耀文说。

  当时,红堡村人均年收入仅100多元,捐钱修校,村民们几乎全部无条件同意,此举使红堡村小学得到了36万元项目拨款,新修了宿舍和教室一共8间房屋。并给村里派来了包括校长在内的7位年轻教师,可谓“兵强马壮”,村民集资的钱用来给教师买生活用品和煤炭,当琅琅书声从窗明几净的教室中传出时,红堡村的人们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。那些年,红堡村小学学生的成绩在全县农村学校里名列前茅。

  1994年12月杨耀文入了党,入党后他最明显的感受是不可心存“侥幸”二字,说话做事要加强自我约束,不能玷污党的形象。凡事都要慎重,尤其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,从曾经的救济粮到如今的救济款,杨耀文心中有一杆“秤”。

  “国家下指标给村里分500斤救济粮,自主权在我的手上,分谁不分谁?大伙都看着哩。”为了公平起见,每逢救济粮、款下发时,杨耀文先列一个名册上报乡政府,并在村里公示,困难的多给一些,让每个人都心服口服,即使符合接受救济的自家亲戚也要上村委会讨论,并留下书面材料。

  2016年,杨耀文担任红堡村党支部书记,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带领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,优化产业结构,经济效益明显,村民驶入脱贫攻坚“快车道”,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提升,红堡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9.4%下降到2018年底的0.8%。“我年龄大了,文化程度低是短板,有时候适应不了信息化的工作方式,过几年我就要卸任了,希望利用在任的这段时间再为村里做些实事。”杨耀文说。(记者 张贺)

【编辑】:张静
【责任编辑】:马江